芜湖医疗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法律文集> 代理案件1:肠梗阻后死亡医疗损害案件

代理案件1:肠梗阻后死亡医疗损害案件

2025-03-18芜湖医疗律师

总结才能进步:

年前进行年终工作总结时,很多案件未能顾及,接下来会利用春节假期衔接的这段时间,将本人2024年代理的人身损害类复杂案件,进行回顾。希望对于年轻的尤其是有志于做人身损害类案件的年轻律师有所启发。

案件代理基本情况:

芮某,60岁,因为腹部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肠梗阻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后转入南京某医院手术治疗,后患者死亡。死因鉴定考虑为小肠梗阻术后继发弥漫性腹膜炎、化脓性支气管肺炎致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法院判决两家医院共承担70%的赔偿责任,赔偿117万余元。

案件代理关键点:

1、患者入院第二天的血红蛋白浓度、肝功能指标(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是正常的,也就是患者入院时全身基础状况良好。

2、患者入院时CT诊断提示低位小肠梗阻,也就是发生于远端回肠的梗阻,与发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的高位梗阻以及结肠梗阻部位有区别,自始至终未行B超检查,存在不足。

3、患者入院当天就行了胃肠减压,2月25日的白介素6极其高、B型钠尿肽很高,提示有感染,经过抗感染治疗,2月28日与25日相比,中性粒细胞增高(10.9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92.6),白蛋白降低(31.2),肝功能指标出现问题,尿素氮、肌酐反映肾功能指标出现异常,电解质K、二氧化碳结合力出现问题,也就是经过胃肠减压、防治感染保守治疗后情况变差了。

根据人卫版《外科学》教科书以及临床指南共识,肠梗阻经过保守治疗24—48小时,没有明显改善,就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在保守治疗后,患者状况没有改善,反而加重的情况下,没有进行剖腹探查,违反诊疗常规。

4、住院过程中加用罗氏芬抗感染,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继续增高,肝肾功能指标、电解质指标继续变差,此时要警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医院仍然没有告知需要手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

5、患者从当地医院转到南京,南京医院两次下达了病危,没有手术治疗,血压持续偏低,没有手术探查。手术记录提示胆囊呈坏疽穿孔表现,小肠远端距离回盲部见肠管狭窄,所以行小肠部分切除+双腔小肠造口术+术中胃肠镜检查+肠粘连松解术+胆囊切除术+胃插管造口术。但是术前检查提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术后病理提示慢性胆囊炎,这与手术记录相矛盾。

6、术后病理提示小肠中度急慢性炎症,并没有提示肠坏死,患者手术前就已经诊断感染性休克,而且应当考虑中毒性休克。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不应当扩大手术。


©2025 芜湖医疗律师 技术支持:大律师网